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辽源站长网 (https://www.0437zz.com/)- 云专线、云连接、智能数据、边缘计算、数据安全!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经验 > 正文

“自行车首镇”小厂故事:快钱之后 断了财路

发布时间:2017-10-25 14:19:33 所属栏目:经验 来源:新浪科技
导读:副标题#e# 自行车生产车间内空无一人。新浪科技 摄 新浪科技 韩大鹏 资本的泡沫破裂后,留给王庆坨的不止有鸡毛,还有怨气。 这是一间篮球场大小的生产车间,昏暗且伴有潮气。阳光透过窗户缝隙折射进来,洒在布满灰尘的传送带上,一旁的铁板上,零星地叠放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自行车生产车间内空无一人。新浪科技 摄

自行车生产车间内空无一人。新浪科技 摄

新浪科技 韩大鹏

资本的泡沫破裂后,留给王庆坨的不止有鸡毛,还有怨气。

这是一间篮球场大小的生产车间,昏暗且伴有潮气。阳光透过窗户缝隙折射进来,洒在布满灰尘的传送带上,一旁的铁板上,零星地叠放着单车支架、轮胎、前叉……

驻足许久,除了窗外偶尔传来的汽车噪音,整个厂房安静的出奇,没人注意到陌生人的来访。厂房外有个前院,墙边挂着老旧的牌匾,“金盛天自行车厂”的字样依稀可见。

很难想象,这间“毫无生机”的自行车厂,在十余年间经历过多次起伏。

它是天津王庆坨镇五百余家车厂中的“一粒沙”,埋没在“中国自行车第一镇”的角落中。

它更是共享单车浪潮中的“一滴水”,踏着资本的波涛急速前行,如今却“趴”在了沙滩上。

(一)全民造车

10 月 14 日,车厂老板冯雷辛坐在前院办公室的躺椅上,旁边摆满了十余款各色样车,那是他专为共享单车打造的。

听闻有人看车,他立即起身笑脸相迎,生意或许来了。

“什么?你问共享单车?我们现在不做那个了”,老冯边摇摇头边皱起眉头。

的确,“共享单车”四个字,曾将他的事业高高捧起,如今却又重重跌落,而这次落地,恐怕是摔得最惨的一次。

故事还要从 1996 年说起。那年, 34 岁的老冯从山东老家来到王庆坨镇打拼。那个年代,全国对自行车的需求量爆棚,王庆坨的几家自行车小厂恰巧赶上了这班“经济列车”,带动了整个乡镇自行车产业链的发展。一时间,车厂小作坊接连建成,分布在小镇的核心区及四周,大有全民造车之趋。

也是从那时起,老冯的命运与自行车紧紧相连,属于他的单车小作坊诞生了。

好景不长。因为出货量大且无质量监控,很快,王庆坨所生产的自行车遭到了同行的痛斥,他们认为这里生产的车:低端,低廉、劣质、不安全。

当时有媒体报道称,王庆坨有的自行车 50 元一辆,是当时全国均价的三分之一,这种车的使用周期只有 3 个月,车架薄得跟纸一样。

“其实也没那么夸张,但容易坏倒是真的”,老冯说,当年虽被南方的同行抨击,但丝毫未影响车辆产出,可惜,这种快速而扭曲的发展步伐被镇政府叫停。政府要求整顿整改,这让他的小作坊停工近 3 个月,但也给他带来了利好:有了质量生产标准,有了品牌意识形成,尝试跨进中端市场。

车厂为共享单车打造的各式样车。新浪科技 摄

车厂为共享单车打造的各式样车。新浪科技 摄

(二)一夜复活

晃眼间,老冯已在王庆坨打拼 20 年。

为适应市场需求,他曾数次转型:从普通车到山地车再到儿童车,但终被电动车的普及和网售击垮,“确实骑车人越来越少,再加上厂子小也不懂外销,我有啥办法?”

去年,老冯的孩子成人了。他想与自行车画个句号,想将设备售出,想将不景气的厂房转手,想带上老伴去旅游。

然而命运总是难以捉摸。就在他打算寻找下家时,共享单车来了!

起初,他听说有厂房接到了ofo订单,每月造车万余辆,收入可观。他找镇上的同行们约酒,买烟打点,试图从大厂的订单中分杯羹,“大肉吃不到,咱喝点肉汤也够了”。

2016 年 10 月底,老冯迎来了他的首个共享单车客户——町町单车。那天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两个小伙子找上门,说想订 4000 辆车,问我能不能接,我巴不得啊”,双方敲定订金为30%,分批交货后再结算余款,“临走时我还塞给他俩一条玉溪,挣大钱出点血也是应该的”。

手握订单,老冯急忙开始采购, 4000 辆虽不多,但采购资金仍是笔不小的开销,所幸王庆坨有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前叉、大梁、轮胎等小厂一应俱全,“那单我没借钱,用的是家底,有的零件厂和我熟,欠点也没啥事,都在一个镇跑不了”。

动工前,他给厂里 30 多名工人开了个小会,传达了三个要点:第一是暂停其他产品生产;第二是保证新车质量;第三是尽量别请假。

那时车厂内有三条生产线,一天可组装 230 辆车,每三天运输一批,“我自己每天都在厂房呆六七个小时,有种马不停蹄的感觉”。

今年年初,老冯“有幸”接到了ofo小黄车的二手单。实际上,ofo是与另一家较大的厂商签订的协议,对方“做不过来”,见老冯的厂子有做共享单车的经验,便分发了少量订单。面对二手单的“剥削”,老冯丝毫没有怨言,毕竟量大足以弥补单价的缺失。

与共享单车的两次“拥抱”,老冯感到庆幸:庆幸没有关厂,庆幸没有解散员工,多年不遇的大生意终于被他熬到了。

当时的他赞同媒体的说法:一夜复活,满地是钱。

共享单车轮胎占满厂房。新浪科技 摄

共享单车轮胎占满厂房。新浪科技 摄

(三)个案频发

为了赚共享单车这笔“快钱”,老冯愿意投资。当时有同行告诉他,共享单车还有很多城市未投放,造车热潮至少持续到 2018 年,他对此坚信不疑。

今年上半年,他购置了一组新设备,原因是“客户要求按照欧盟标准生产,架构能抗震 20 万次以上”。此后,老冯又接待了几家采购人员,对方要求报价,要求制定样车,面对各种难题,他有求必应。

然而,老冯将这笔“大生意”想得过于简单了。

不知从何时起,《共享单车是国人“照妖镜”》的文章在他的朋友圈刷屏了。面对亲朋的劝阻,老冯不屑一顾:管我啥事?有单子就接,我做的是生意。

不久后,共享单车泛滥的消息初见报端,交通运输部随即公布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也纷纷出台了具体规范意见。

老冯开始醒悟了。

他开始思考,这笔“快钱”是否会很快消失?新投资的设备值不值?做好的样车为何无人过问?那些不知名的单车企业哪儿去了?

从今年 9 月份开始,镇上车厂的小老板们变得清闲起来,他们开始频繁约酒,他们打探剩余订单量,他们探讨如何转型。

老冯说,他不愿与同行讨论,大家的经历让他“负能量满满”。

总结起来,他听说的个案大体分为几种:

1,有的车厂货还没发,企业却倒闭了;

2,有的车厂造好了车,企业却不要了;

3,有的企业订金没到位,车厂生产线搁置了;

4,有的企业余款未结算,车厂讨款吃了闭门羹。

5,有的车厂盲目扩大生产,借款太多也跑路了。

……

最让他担忧的是,这里造了百万辆共享单车,日后自己生产的车又将卖给谁?在共享单车遍地的今天,还有多少人会自行购车?

“快钱之后,断了财路”,老冯深吸口烟,满脸无奈,他打算再次将厂房转手,恐怕无人接盘。

(编辑:辽源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