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辽源站长网 (https://www.0437zz.com/)- 云专线、云连接、智能数据、边缘计算、数据安全!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百科 > 正文

【2018慢性病与信息大会】姜勇:移动医疗与脑血管防治

发布时间:2018-05-10 08:06:00 所属栏目:站长百科 来源:站长网
导读:2018年4月27日-28日,由中国疾控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云研究所、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慢性病防控信息技术委员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慢性病与信息大会"在北京国宾酒店盛大召开。4月27日,在主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2018年4月27日-28日,由中国疾控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云研究所、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慢性病防控信息技术委员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慢性病与信息大会"在北京国宾酒店盛大召开。4月27日,在主会场上,国家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心研究员姜勇到场,并以《移动医疗与脑血管防治》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姜勇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勇

以下为演讲实录:

姜勇:大家下午好,感谢大会的邀请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在脑血管病防治这个领域移动医疗的应用。

说实话,对于移动医疗这个领域,我应该还是一个外行,但是说实话,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咱们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为了应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移动医疗也是成为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座的都是医疗行业的专家应该比较清楚,脑血管病是主要死亡的原因之一,全球第二,我国第二,近三十年来呈现上升趋势。

脑血管病防治的主要挑战有哪些呢?首先就是它的疾病负担比较重,主要的原因就是第一院前延误比较严重,脑血管病在时间窗内到达医院是有比较好的治疗方式的,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溶栓、可以取栓,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院前的延误比较严重,到了医院以后已经过了时间窗了,有效的诊疗措施不能及时的应用。

第二就是院内延误,因为院前一般是120或者是999,他们收集到的一些信息不能及时地传递到医院,到了医院以后医院还要进行重新的评估和安排相应的医疗资源,就会造成院内的延误,院前院内环节脱节,信息无标准、难以共享,美国有一个指标就是反映院内延误的指标,从病人进了医院的门到打上溶栓药物时间是多长,美国的时间现在降到一小时以下,中国现在平均在两小时左右,所以中美差距非常巨大。

再一个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大家在北京都可以感受到,外地来看病的非常多,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优质医疗资源的密度就更低了。

第二个层面是从发病率和复发率的角度来讲,非常高。主要原因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三高,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效果就非常不理想。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随时随地的健康管理和对疾病管理的需求大家都是非常关注。但是我们现在的系统和医疗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

另外一个就是脑血管病致残率高,一旦得了脑血管病以后,50%以上都有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质量非常差,给患者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康复效果比较差。有一些传统的康复技术,但是由于人员的问题,在基层也没有很好地得以推广。

这是我们国家中心做的一个三次回顾调查,分别在07、2012和2015年开展了三次脑卒中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的调查,在几个绩效指标里面最低的是静脉rt-PA溶栓,比例只有1-4%左右,尽管过了这么长时间有了一些提高,但是仍然是非常低,这在美国至少在60、70%左右了。

所以因为刚才也提到了为什么溶栓的比例这么低,是因为院前院内的延误非常严重,移动医疗技术恰恰在这些方面都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而且现在在很多领域都已经有了一些进展,比如说针对院前院内延误严重溶栓率低的情况有三种形式可以解决:

第一,德国移动单元,把医院送到患者家门口。第二是远程脑卒中单元。第三是经过APP来实现。一会儿我再详细介绍。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针对服药医从性比较低的现状也有一些相对的方法,比如进行危险因素的移动化监测,再一个对于服药的管理也有很多,智能药盒、智能助理等等,前面几个同事的报告里面都涉及到相关的内容。

在康复方面移动医疗也有一些,比如说咱们常见的计步器等等可以用来监测他的脑血管病康复的病人的运动量是多少,另外对于脑血管病造成的功能损害通过外骨骼生物工程的方式可以帮助脑卒中病人更好的恢复。另外更高大上的是脑机接口,相当于脑电获得信息指挥相应的设备来提高肢体的功能恢复。

下面介绍在急救领域的应用。移动医疗APP美国也有相关的探索,把APP设在急救人员中,到现场接诊病人的时候就把病人评估的情况输入到系统里面,这样的话团队里面包括急救和医院里面的医生都可以看到相关的信息,这就解决了刚才我说的院前、院内的信息不能连通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医院的医生一旦看到这个脑卒中病人可以提前预约医疗资源,挂号和安排CT等等,这样就大大缩短医院内部的流程。

我们医院也是参考了美国的这样一个APP,我们自己也开发了急救的APP,在北京已经试点应用了。它也是在开发了一个手机APP,让急救人员在现场输入一些信息进行一个评价,同时可以根据溶栓地图,就是咱们所在的区域内,像嘀嘀打车一样,周围哪些医院可以进行溶栓、可以接诊、哪些医疗资源可以分配,哪些医院离的最近都可以进行选择,急救人员就可以利用这个信息系统跟所在的医院进行联系。

到了医院以后医院的各个科室的医生已经替病人挂好号了,病人手上有一个手环,手环上有一个条码,这个条码各个医生来可以扫一下这个条码,可以看什么时间医生到达。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可以通过借助各个医疗单位到达病人的时间评价哪个过程是延误了更多的时间来改善整个医疗流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用,从进入医院的门到打入溶栓剂的时间有明显的下降,到影像的时间也有了明显的下降。

刚才这是一个移动急救的APP.这个主要是在国外相当于把咱们的CT装到急救车上,把急救车开到病人家门口,这个优势就是整个把影像、移动实验室和远程医疗的设备还有必要的药物,包括溶栓的药物和评估的量表集成到急救车上,减少了医药环节。传统的环节是用急救车传到初级急救中心,进行分诊之后到高级急救中心,有这样的环节,但是直接到移动医疗的车上直接就可以进行CT检查来判断患者到底是出血还是缺血,如果出血就送到高级急救中心,如果是缺血到现场就可以用溶栓药物,这样溶完以后再送到初级急救中心,这样就加快了速度。在欧美已经有了一些应用,而且效果是院前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应用了这个脑卒中单元以后,所有在一小时以内的预后是最好的。

另外一种模式是远程医疗,远程已经发展了很久了,现在有很多形式,但是真正做的好的美国是把它应用在Telestroke系统上,经过评价是可以缩短咱们刚才说的时间,从50多分钟缩短到34分钟,所以是基本的设备就是一个摄象头、一个屏幕,但是它关键的是这个体系的建设,所以技术不是问题,关键还是这个机制。它的高级急救中心就有义务接受来自初级急救中心的呼叫给患者提供服务。

(编辑:辽源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